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
你與最親愛的人是“相敬如賓”還是“相敬如冰”?無論如何,都不要耗到“相敬如兵”的那一天。
有一對情侶,大概談了五六年的戀愛,女方家裡始終不同意。最後還是女方堅持要與男方在一起,動之以情,曉之以理,家裡才鬆了口,於是有情人終成眷屬。
然而女方卻在婚後的某一天找我出來喝酒,面帶愁容。“現在一切不是都很好嗎?你們終於如願以償了,還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情呢?”我好奇地問她。
“我爸媽對他很好,也很客氣,但就總覺得太客氣了。”“怎麼個客氣法?”“我爸只要對他開口,肯定是帶著請、麻煩了、辛苦了;我媽呢,也很少和他說什麼家長里短的事情,永遠都是客氣著。甚至去超市,他們都不肯用我老公的信用卡,堅持要自己付賬,搞得他很尷尬。”
我忍不住笑:“客氣還不好?不用你們的錢,也是為了你們好。”“剛開始這麼客氣很正常,可我們也結婚三年了,還是沒有任何改變。老公雖然不說這些,但是我能感覺得到,他是有點兒難受的。”
“我婆婆就很好,總要我陪她一起上街買衣服。如果我說不好看,她就會嘲笑我是爛眼光。但我買給她的衣服,她總是高高興興地穿上,逢人就說:這是兒媳婦買給我的!漂亮吧?在他家裡,我從沒覺得自己是個外人。”
她最後做了一個總結性發言:人和人之間,不能太過於“相敬如賓”,時間久了,就變成“相敬如冰”了。
這件事過去幾個月後,這位女朋友又忽然約我出來。我對這件事的後續發展頗感興趣,於是也欣然應邀。剛坐下就見她一臉喜氣,拉住我的手說:“事情解決了!”
她找自己爸媽長聊了一次,說清了自己內心的感受,也坦然對他們表達了“我愛你們,也很愛他,希望與他過一輩子,更希望你們可以徹底理解我,接受他”的想法。
“話是說了,但我心裡還是忐忑的,生怕我爸媽聽是聽了,但做起來很難。就在上個週末,我媽在廚房裡做魚,忽然探出頭來喊我老公的名字:XX,趕緊把冰箱裡的蔥給我拿過來!”
“老公愣了一下,然後才反應過來是在叫他。他趕緊去拿蔥,可越急還越找不到。我媽就繼續叫: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慢!快點兒,我等著下鍋呢!我老公忙不迭拿著蔥跑過去了,還喊著:來了來了!當時我看著心裡那個樂啊,就趁熱打鐵跟我媽說:媽!您可真會使喚人兒!”
“結果我爸在旁邊眼睛一瞪,說:一個女婿半個兒,你媽媽使喚自己的兒子,怎麼了?”
她眼睛裡笑意盈盈:“你知道嗎,那個時候,我覺得心裡有塊什麼堅硬的東西一下子破開了,化了。我老公,一個大男人,當時眼淚都要掉下來了。”
人與人之間的親密相處是一種很微妙的“道”,相處容易,親密卻很難。
禮貌也許意味著疏遠,客氣也許意味著距離,一句“謝謝”可能正投射了你無意識的見外。其實你不知道,那個人想要的並不是一句感謝,而是一種“自己人”的獨有親暱。
原文連接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