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8日 星期六

路邊的野草,你別亂摸


8月,北京又進了大蒸籠,中國的各大城市亦是如此,吸了五個工作日的霧霾,去周邊的山上避個暑,散個心是個不錯的選擇,特別是帶上孩子去認識大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了。不過,在出發之前一定要做做功課,有些草是千萬不能碰的,否則輕則紅疹,重則起水泡,甚至還有生命危險。國內最常見的毒草包括豚草、漆樹、蕁麻、烏頭、海芋等等,而大豕草雖然主要分佈在歐洲與北美,但因為其恐怖的破壞力也入選本門,讓我們一個個地來認識這些不好惹的植物吧。

三裂葉豚草:產花粉的毒草

  1. 常見指數:★★★☆☆
  2. 危險指數:★★★★☆
  3. 危險部位:花粉
  4. 分佈區域:遼寧省、黑龍江省、吉林省、山東省、河北省、北京市、四川省、江西省、湖北省、湖南省,其兄弟——普通豚草見於南方各省區。
  5. 識別特徵:“三叉戟”式的葉片,類似艾蒿的花序。
wpid-bUKst3SBbwGwrdmyLVT4CIbanbOzPFb_L21T3FVqCpuAAgAAqQEAAEpQ-2015-08-5-21-01.jpg
【三裂葉豚草是一種非常厲害的入侵植物。圖片:appstate.edu】
最近,三裂葉豚草在新聞中可是出風頭,因為這種雜草已經在北京郊外大舉擴張地盤了。如果讓這種惡性雜草進入我們的生活區域,我們將面對過敏病例激增,哮喘患者不敢出門的嚴峻局面!即便是今天我們去郊遊,也應該盡可能避開這些毒草。
因為三裂葉豚草的花粉極易引起過敏,不僅是引發咳嗽,打噴嚏,哮喘等問題,還能刺激流淚,甚至對裸露的皮膚都有刺激性,誘發紅腫瘙癢等症狀。並且三裂葉豚草的花粉產量極大,稍微觸碰植株就能接觸到。看起來,三裂葉豚草簡直是為讓人類過敏而生的。在我國山東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中,753例兒童哮喘病中由豚草花粉引起的占到了18.28%。避免傷害的方法是,減少直接接觸,穿長袖衣物,戴口罩,避免接觸花粉。
三裂葉豚草並非我國原產的植物,這種菊科豚草屬植物的老家在美國和墨西哥交界的區域。第一次現身我國大陸,已經是20世紀30年代的事情了。最早出現的地點是在我國的遼寧省,在過去的80多年時間裡,這種的植物的分佈區已經一路向南擴張到了我國江西省。這樣迅速的擴張速度,一方面取決於它們強大的繁殖能力,一株豚草可以產生的種子可以超過5000粒,另一方面,這些毒草的根係可以α-蒎烯、β-蒎烯、2-冰片烯等化學物質,“殺傷”周圍的植物。特別是對農作物,三裂葉豚草有很強的殺傷力,它們的化學物質可使大豆和玉米種子的萌發率降低49%和52%,對玉米和小麥根長的抑制率達60%和69%,簡直就是綠色魔王。
如此強大的魔王清理起來實屬不易,不光是人工收割不能奈何它們,就連除草劑也收效甚微,目前只能依賴於生物防治技術(比如特定病菌和特定昆蟲)的發展來控制這些惡魔了。當然最好的防治方法仍然是保護好原有的植被系統,讓這些惡霸無處立足,防患於未然。

大豕草:流毒液的毒草

  1. 常見指數:★☆☆☆☆
  2. 危險指數:★★★★★
  3. 危險部位:莖稈汁液
  4. 分佈區域:歐洲及北美
  5. 識別特徵:繖形花序,高達3-4米的個頭
wpid-kQF-3zq5WzV-aulnLqLbcY9CKLk7ek1c0ZiOfCd4F4qAAgAAFQMAAEpQ-2015-08-5-21-01.jpg
【大豕草原產高加索地區,後來被作為觀賞植物被引種至歐洲與北美。圖片:wiki commons】
大豕草是最近火熱的另一種植物,連  @云無心可能都中了它們的道。皮膚紅腫持續一周以上,如果不進行抗過敏處理,還會起水泡,甚至引起繼發性的細菌感染。所以,大豕草也不是善茬。
大豕草的兇猛不來自花粉,而是來自它們的汁液。如果不慎弄斷了這種植物的莖或者根,皮膚沾上了它汁液,同時被太陽曬到的話,就會紅腫起水泡,即便將來水泡消褪,皮膚也會變黑。這種現象跟大豕草中的一種叫呋喃香豆素的光敏物質有關。
通常認為,這些化學物質可以強力吸收波長為320~380納米的紫外線。在獲得紫外線的高能量後,呋喃香豆素就像一顆顆“炸彈”,要在細胞中搞破壞了。在有氧狀態下,它們可以與DNA結合,阻礙正常的複制和轉錄;當氧氣不足時,它們就去破壞細胞膜,從而導致細胞死亡。在這個過程中還會引發黑色素沉積。結局就是皮膚起紅疹,長水泡,變黑。當然,這些症狀的輕重,還受身體狀況、光照時間、接觸植物種類等諸多因素的影響。
這種情況實際上最早是在收割芹菜的工人中發現的。而大豕草和芹菜同樣都是繖形科家族的成員,有共同的化學武器也就不奇怪了,只不過大豕草中的呋喃香豆素含量更高,更容易讓人中招,更危險而已。
要想避免傷害,也很簡單,那就是不要隨意去攀折野草。特別是像大豕草這種巨型的大草。這個原則可以拓展至所有的野生植物,在不熟悉的情況下,不要去碰去聞去嘗,這些簡單的動作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。

漆樹:讓人過敏的塑料樹

  1. 常見指數:★★★☆☆
  2. 危險指數:★★★★☆
  3. 危險部位:樹幹
  4. 分佈區域:全國各省區,除黑龍江、吉林、內蒙古和新疆外。
  5. 識別特徵:扁圓形的果子,可以變成火紅色的羽狀複葉。
wpid-Pjexs5rsbEnVGfE2eNDQEjlHrSf46Ff2wYdV7vRQYI2AAgAAqwEAAEpQ-2015-08-5-21-01.jpg
【漆樹的果實。圖片:wiki commons】
漆樹可以說是最陰險的殺手,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中招的,等發現皮膚紅腫,早已離開了漆樹的區域,並且對過敏體質的人群,只要是微量的漆酚就足以引起很嚴重的症狀。
漆酚是生漆的主要成分,也是用來製作漆器的主要原料。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期,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天然的生漆來裝點生活器皿了,到了堯舜時代,漆器仍舊是首領才可以使用的食器和祭祀用品。直到東漢之後,瓷器發展起來之後,漆器菜退出了我們的生活。
當然,漆酚並不是為我們刷漆做家具準備的,它們本身就是漆樹對付動物們的武器。漆酚經過接觸進入我們皮膚之後,就會於組織結合,這時免疫系統就拉響了警報,那些與漆酚結合的細胞都成了要被清除掉的入侵者,於是紅腫瘙癢接踵而至。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抗過敏治療,這場戰鬥將一直持續下去。一名孩子因為玩耍生漆導致過敏後,父母只是帶孩子進行了簡單的抗過敏治療,症狀暫時得以緩解。但是一個月後,孩子的手指已經出現了壞疽,父母這才帶孩子就醫,慶幸的是孩子手最終保住了。但是,不得不驚嘆於漆酚的威力。
時至今日,生漆仍然是我們生產生活中所需要的重要化工原料,通過分子上的改造,我們已經製造出了相對安全的漆酚縮甲醛,漆酚環氧樹脂等優秀的材料。
在野外,碰見漆樹科植物,比如野漆樹最好也躲得遠遠的。它們同樣含有讓人過敏的漆酚,在林中徒步不亂摸亂砍樹幹是個好習慣。

蕁麻:凶狠的蝎子草

  1. 常見指數:★★★★☆
  2. 危險指數:★★★★★
  3. 危險部位:莖葉
  4. 分佈區域:產安徽(祁門)、浙江、福建、廣西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(伏牛山)、陝西南部、甘肅東南部、四川、貴州和雲南中部。
  5. 識別特徵:莖葉上有特殊的刺毛,葉子寬大有粗鋸齒,成片分佈。
wpid-kJnzytubCd84KGVun9OCrdhSlXxfnGdU4ytMlZCCWEKAAgAACQIAAEpQ-2015-08-5-21-01.jpg
【異株蕁麻(Urtica dioica)是最常見的蕁麻之一,蕁麻其實是蕁麻屬幾十種植物的統稱。圖片:wiki commons】
蕁麻不讀“尋麻”,做植物名字的時候,這個字讀qián,同“錢”。但是這些植物身上並沒有什麼錢,倒是有非常多的刺。
這些刺並不是簡單的刺,而是一個個微型注射器。當然了,這些注射器裡裝的可不是什麼治病救人的靈藥,而是以蟻酸為主要成分的毒藥。並且,這些注射器都是自動的,就好像戰場上那些受傷士兵給自己注射的特製器具一樣。只要碰斷了刺毛的尖端,蟻酸就會被注射入我們的皮膚之內,接下來就會紅腫,起水泡,效果類似於被開水燙傷的狀態。在紀錄片《植物的私生活》中,愛爵爺曾經親身示範了整個過程。
但是蕁麻並不是純的壞草,蕁麻的莖皮纖維可供紡織用;葉和嫩枝煮後可作飼料。避免受傷的原則就是不要隨意拈花惹草,如果總是習慣去摘路旁的葉子,那總有一根蕁麻在等著你。

烏頭:要人命的毒草

  1. 常見指數:★★★★☆
  2. 危險指數:★★★★★
  3. 危險部位:全株
  4. 分佈區域:全國各省區。
  5. 識別特徵:掌狀分裂的葉片,盔狀花瓣,雞爪一樣的果子。
wpid-2eQRLkzWN44Uf_ouQv3S_S2A-PlY47e_VbuU8dNdoMKAAgAA3wEAAEpQ-2015-08-5-21-01.jpg
【北烏頭(Aconitum kusnezoffii)的花序。北烏頭也叫草烏,是烏頭屬幾百種植物之一。圖片:老貓】
夏秋之交,在北京周邊的山上會看到兩種成片分佈,花形狀特別的植物,白色的牛扁和藍紫色北烏頭,它們的花朵形狀特別像武士的頭盔。雖然兩者顏色不同,但是花謝之後那些雞爪一樣的小果子都是相同的——這是毛茛科烏頭屬植物的特徵。
雖然它們的花朵看起來都美麗異常,但是注意了,千萬不要去招惹它們,那可是有毒的。烏頭屬植物最毒的部分還在它們的根部,因顏色發黑故而有烏頭之稱。烏頭根部內含的烏頭鹼可以作用於迷走神經,先讓心跳放緩,然後讓心跳加速,這樣一來,經不住折騰的心臟就罷工了。吃下烏頭的人的生命也就走向了終結。烏頭漂亮的花朵是用來吸引昆蟲給它們授粉的,時常能看見有熊蜂在裡面採食花蜜,想來烏頭花蜜中的毒素含量應該很少,但是人類還是放棄吧。
烏頭屬是個大家族,我國有167種,當年在中科院植物所讀書的時候,我師姐的論文就是關於烏頭屬分類的,那厚厚的一大本博士論文是相當震撼。
不管怎麼樣,這樣的植物還是不要隨便去舔去嘗。

海芋:這不是大芋頭

  1. 常見指數:★★★★☆(南方地區)
  2. 危險指數:★★★☆☆
  3. 危險部位:全株
  4. 分佈區域:我國南方各省區。
wpid-W_CC1UzL3qOPYCBaKSvvJ0PmZsmPhsLUiskwAT7VPM6AAgAAVQMAAEpQ-2015-08-5-21-01.jpg
【和很多天南星科植物一樣,海芋長得也很像芋頭。圖片:wiki commons】
如果說海芋知道的人不多,但如果說滴水觀音,那很多朋友都耳熟能詳了。你在夏日潮濕的清晨,我們就會看見滴滴晶瑩的水珠從葉片邊緣冒出來,“滴水觀音”倒是名副其實。
有網絡傳聞說,千萬不能觸碰這些“滴出”的液體,否則會中毒。其實,植物吐水並非海芋的專利,西紅柿的秧苗在水分充足的時候一樣可以吐水。這些水滴中除了微量的礦物質和氨基酸,幾乎都是水。所以,“水滴劇毒”只是個流言罷了。
不過,這並不意味著海芋是個善茬,我們絕對不能對它們掉以輕心。因為,這些植物體內含有草酸鈣針晶!海芋中的草酸鈣會形成針狀的晶體,正是這些晶體會刺激我們的皮膚和各種粘膜引起瘙癢,甚至是水腫,嚴重的話甚至會誘發窒息死亡。
海芋與芋頭不僅葉子相像,連球莖都相像,所以誤食海芋的事件並不鮮見。2008年11月,廈門晚報報導,當地有5位小朋友把海芋當成芋頭烤來吃,結果嘴巴腫的像香腸,幸好搶救及時才脫離了危險。無獨有偶,香港在2013年就有10起因誤食海芋引發的事故,所以,嚐鮮還是悠著點。
在野外,千萬不要把海芋當芋頭來啃。
寫了這麼多,其實總的原則是:不要隨意觸碰,攀​​折,接觸不熟悉的野生植物,否則中招的機率會大大增加。千萬不要因為好奇或者手欠毀掉一次美好的郊遊,祝大家在野外玩的安全愉快!

參考文獻

  1. 王娟等(2013) 外來入侵物種三裂葉豚草的研究進展. 安徽農業科學, 41(4):1533-1536.
  2. 中國植物誌
  3. 梅家齊, 楊得坡(2010) 呋喃香豆素光化學毒性及其脫敏柑橘精油的研製. 香料香精化妝品, 2010(5).
  4. 張飛龍等(2007) 中國漆樹資源研究及精細化應用. 中國生漆, 26(2):36-50.
  5. 維基百科:大豕草

關於

本文首發於果殼網(guokr.com)科學人欄目:路邊的野草,你別亂摸
本文編輯:老貓)

点滴:http://songshuhui.net/archives/92988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